渤海岸畔稻黍香,营口沃土绘就丰收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13日

来源:

打印本文

【字体:    

  辽宁营口位于东北水稻产区的最南端、辽河的下游,地理环境、土壤、水质适宜生产优质水稻,因富含有机物质,为这里生产优质稻米提供了最佳的天然生长条件,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营口优质粮油——营口大米。营口大米生产历史久远,早在清朝时期就因其籽粒饱满,洁白光亮,口味纯正成为贡米,而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营口大米全国都有知名度,第二届“广交会”上我国出口的“第一粒”大米就是大石桥水源的大米。近年来,营口的粮油产业就在这片宽广的沃土不断发展壮大,稻谷年加工能力147万吨,获评“中国好粮油”企业2家、“辽宁好粮油”企业13家,产出营口大米销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

  海滨之城 生态营口

  这里地处渤海之滨,辽河之畔,是东北第二大港口城市,是全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更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开发建设和“一带一路”四大国家战略叠加区域。

  这里是中国大陆唯一可观夕阳坠海的城市,大辽河在这里西流入海,可以观赏到美丽迷人的夕阳入海景观。

  这里是国家(港口型)物流枢纽城市、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也是辽宁自贸区片区、综合保税区,背靠黑吉辽大粮仓,南对沿海发达省市粮食大市场,水路、陆路、铁路交通十分便捷,纵贯全境。

  这里是北粮南运东北通道的一级粮食物流节点城市,有着“北粮南运”的最大港口—鲅鱼圈港,鲅鱼圈港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个港口通航,海铁联运总量居全国第一。作为辽宁“北粮南运”中转份额最大的港口城市,年中转量占辽宁省粮食中转总量的55%以上,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对外开放不断蓄势聚力。

  营口的粮油产业就在这片宽广的沃土不断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东北粮油产业基地。食为政首,粮安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这片热土上调研时对东北振兴提出新的时代课题——东北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鱼米之乡 天然粮仓

  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营口优质粮油,因其富含有机物质,为这里生产优质稻米提供了最佳的天然生长条件。粮油产业也因依托港口、区位、资产优势,不断自我革新、完善,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能力不断提升、产业特色更加鲜明。目前,按照各县(市)区、园区不同的资源禀赋,初步形成了营口粮油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逐年增长,骨干企业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水平显著提高,生产智能化、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产品附加值逐步提高,营口大米在国内影响力不断攀升,正成为营口粮油产业发展新的推动力。

  粮安天下 开创未来

  近年来,在营口市委、市政府大力扶持和引导下,营口粮油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产业链条持续延伸,粮油产业已成为辽宁粮食产业新的重要增长极。

  新时代、新目标、新航程。正所谓,所贵惟贤,所宝惟谷。“稻”是生存之道、发展之道,一米一饭关系国家安危、人民幸福。粮食产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系列重要指示,为营口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更复杂的国际粮食格局,营口持续紧绷粮食安全之弦,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优势、拓展合作,将粮食加工及物流项目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载体,积极引进国企及大型粮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布局粮食种植、加工以及养殖业,加强粮油生产、储备、流通三大能力建设,粮食加工产能迅速发展,粮食产业及码头物流设施日趋完善。举目已是千山绿,宜趁东风扬帆起,下一步,营口市还将继续打造一批优质水稻和特色杂粮示范县及示范企业,让更多的“营口大米”走进千家万户,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多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