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海林
“朝阳小米还是非常有口碑的,我们刚参展,就签下一个2000万元的销售订单。”说起不久前在第六届全国粮食交易大会上的收获,辽宁绿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盖井云难掩兴奋,对拓展外埠市场信心倍增。
10月中旬在武汉举行的这次粮交会,我省有75家粮油、粮机、食品企业参展,通过粮食竞价交易会、产销区企业对接、网上直播带货等方式,线上签约销售粮食58.39万吨,成交额达15.3亿元,对外展现了我省粮食产业的综合实力与发展潜力。
以展为媒,粮交会为全国各地的企业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从展示到推介,我省正从“卖原粮”向“卖产品”“卖品牌”转变,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条被不断创新激活,但产品开发能力、品牌影响力、市场营销力等仍有较大的提高空间。
好产品也要卖出好价钱
“都说东北的大米好吃,我趁着参展过来尝一尝,的确好吃。”一名贵州参会代表惊叹于盘锦大米的“迎面扑香”。
在辽宁展区,包装米、面、油仍是主流品种。营口渤海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洪顺亲自上阵,向客人讲解公司5万余亩农田的数字化管理方式:土壤含水、天气情况、水田积温、病虫害等全部实现在线监测。
“这是我连续3年投标未中的用粮大客户,我的详细展示,就是想让他们对我们的生产能力、产品品质有更直观的认识。”送走客人后,杨洪顺向记者坦言,农业生产周期长、产出慢,好产品也要走出卖好的第一步,而后在这个基础上谋新策。
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营口盖州市青石岭镇商家台村打造“农佳嫂”品牌,主营本村4000余亩老品种玉米制品。品牌主理人、村党支部书记孟杰逢展必参加,还直播教网友如何制作各种动物造型的玉米面馒头、饺子。
“我们村玉米年产量约3000吨,年销售额达2000余万元,虽然只是粗加工,但售价是普通玉米的3倍到4倍。”孟杰掰着手指算账,“只有抓住粮食种植、加工、销售的后半段,才能为村民、村集体创造更多的附加值。”
用糙米开发出的米芽露、用蓝莓开发出的低度果酒、用人参开发出的参茶……围绕健康产业,本溪企业带来的产品惊艳了消费者。但部分本溪企业代表坦言,开发新品对企业来说难度并不大,最大的难度来自市场,来自如何把东西卖出去。
对此,本溪市发展改革委粮食科科长房博深有同感:“一个加工农产品要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同,涉及品质、品牌、渠道等因素,一个环节掉队都可能败阵。比如我们的龙山泉啤酒,建厂已有40多年,真正走出本溪市场才是近几年的事。”
“培”“引”合力发展深加工
“有机红花生,销量50万+”“有机黑豆,400万+”“有机朝阳小米,500万+”……如果不是打开硃碌科京东自营店网页,很难想象位于朝阳建平县朱碌科镇的怀志杂粮有限公司的产品在网上竟如此畅销。
“朱碌科种植杂粮历史悠久。为摆脱过去好粮卖不出好价的局面,我们更加注重产品品质,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及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并根据网络客群需求全面采取小包装。”怀志杂粮有限公司员工邹延龄说,目前,公司有30余人的电商运营团队。
重心从线下向线上转移,让怀志杂粮解决了卖难的问题,却并没有解决高附加值问题。公司相关人士坦言,目前,产品仍偏初级化,此前曾尝试开发即食冲饮杂粮产品,但销售不及预期,便停止了这个项目。
这样的现象并非个案。眼下,在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老河土镇,随处可见秋收后的花生堆场。这个拥有14万亩土地的乡镇种了12万亩花生,是名副其实的“花生大镇”。即便花生产业如此集中,但当地仍未孕育出一家有影响力的花生精深加工企业。
“作为年产3万吨、年销30万吨的集散地,出现这种现象的确不正常。”老河土镇镇长王杨说,这里的花生供不应求,本土种产销大户往往小富即安,对进一步投资精深加工意愿不强。此外,与南方拎包式入住的招商模式相比,本地很难提供与客商需求相匹配的基础条件,也是制约本地花生引资发展精深加工的因素。
在粮交会期间,沈阳苍达粮油有限公司品控部主任何文杰大范围走访同行企业,结果让他非常震撼。他说,除了大众化的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外,小品种油开发势头强劲,比如山茶花油、葡萄籽油、火麻油、芥麻油以及基于山柚油开发的糖果等,这些油品销售体量可能不大,但闯新赛道的思路值得学习。
东北地区有独特的土壤、光照等自然条件,生产出的极具特色的粮油作物受到各方消费者的关注和青睐。不容忽视的是,我省粮食产业精深加工不足的短板仍较明显。
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看来,我省粮食加工产业发展空间潜力较大,要让辽宁好粮油走向全国乃至海外,必须加大粮食深加工的发展,一方面要培育壮大本土龙头企业,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具有高科技水平的先进企业,与辽宁的粮食资源形成并驾齐驱、加速发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