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政府信息公开

关于印发《辽宁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加快推动全省粮食加工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来源:

各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沈抚示范区发改局:

为全面推进全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局制定了《辽宁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加快推动全省粮食加工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工作认真贯彻落实。

                      辽宁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2023年4月23日

辽宁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加快推动

全省粮食加工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增强全省粮食安全服务保障能力,加快建设粮食加工产业强省,全面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更高层次、更有质量、更有效率的粮食安全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确保全力实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推动全省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粮食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优化粮食加工产业发展方向和产品结构,完善粮食加工产业体系,着力提升粮食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兴粮、人才兴粮战略,持续提升我省粮食安全的产业支撑保障能力,为打造粮食产业强省和推动实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提供基础性和战略性保障。

二、主要目标

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稳步提升,粮油加工产能结构持续优化,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粮食产业聚集发展优势更加显著,“辽宁好粮油”品牌影响力逐渐增强,粮食产业发展效益明显提高。做优做强粮油加工业,围绕粮油产业支持农产品加工提档升级。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中小微农事企业发展粮油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发展壮大一批粮油产品精深加工

三、重点任务

(一)培育壮大粮食加工企业

1.培育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标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龙头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创新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市场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粮食加工企业加快成长,稳步扩大投资,提升高产值化、优质化产品产能。依托东北粮食流通窗口区位优势,招大引强,着力建设东北地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吸引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市场规模的省外粮食加工全产业链企业入驻我省。

2.推动粮油加工转型升级。增加优质粮油产品供给,引导支持粮食种植结构优化、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一是玉米加工。鼓励支持玉米加工企业向绿色化、智能化升级,加快发展粮食精深加工转化,支持粮油加工企业向环保、能源、医药、化工、饲料等精深加工领域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引导创新性领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成果转化;二是水稻加工。支持水稻加工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结合人民生活和消费需求,鼓励水稻适度加工,开发多元化新产品,优化米糠、碎米及稻壳等副产物综合利用,发展水稻加工循环经济;三是大豆加工。鼓励大豆加工企业优化升级,发掘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品牌优势,从品质上与进口大豆拉开差距,由产品同质化向差异化转变;四是杂粮加工。鼓励杂粮加工企业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由代加工向品牌化转变,推进多层次、多环节加工增值。五是食品加工。鼓励粮食加工企业向食品工业方向发展,在冷链食品、休闲食品、功能性食品、预制食品等方面实现突破。

3.扩大辽宁粮食产业版图。依托东北三省一区粮食物流枢纽、北粮南运通道节点优势,多渠道、多角度开展招商联强,吸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产业链关键节点项目落地,发展东北粮食储备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加强粮食加工深度合作、扩大粮食贸易合作等,为全省粮食加工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借助中国粮食交易大会、粮食产销协作洽谈会等推进粮食产销协作,鼓励发展以资产为纽带的企业合作,建立跨区域的大型股份制粮食企业,构建完善的粮油产品营销网络,推进产购储加销跨区域一体化经营,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扩大辽宁品牌知名度。

(二)深化粮食产业集聚发展

1.优化产业布局。统筹谋划全省粮食加工能力布局,推动粮食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利用现有区域优势,聚焦水稻、玉米和杂粮品种,在充分发挥“生态辽宁、多彩粮仓”特色品牌优势的基础上,科学引导加工产能集约化、精细化发展。一是大米加工。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引导向沈阳、营口、盘锦等主产区集聚,扩大地方品牌、地理标志品牌影响力;二是玉米加工。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链,推进玉米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构建结构优化、绿色低碳、综合利用的玉米加工业体系和产品体系,推动玉米加工向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绿色低碳转变,促进玉米加工副产物循环、高值、梯次利用;三是杂粮加工。依托辽西地区“中国杂粮之乡”品牌效应,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建设绿色有机杂粮杂豆产业带,以工业理念推进杂粮深加工产业发展,带动杂粮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2.加快产业集群建设。充分发挥港口集散地、经济自贸区、特色粮油产区等资源和区域优势,以全产业链为纽带,整合现有粮食生产、加工、物流、仓储、销售以及科技等资源,打造一批粮油加工产业集聚区。引导粮食加工向优势产区集中,发展产业集群、集聚带,建成一批集粮油储存、物流贸易、电子商务、精深加工和应急保障功能于一体的粮食产业园区。以产粮大县为主体,发展一批粮食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典型。提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度,支持粮食加工企业与上游收储企业、农民合作社建立有效对接,支持企业组建产业联盟,构建加工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融合发展格局。

3.发展粮食产业新业态。深入开展“互联网+粮食”行动,积极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动粮食业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广手机售粮、“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新业态。通过设施共建、产权共有、利益共赢等方式,鼓励企业根据物流需求变化合理配置仓储、运力等资源,建立物流枢纽共享业务模式。创新多式联运模式,优化运输组织形式,拓展物流协同协作能力,开发常态化、稳定化、品牌化的铁水联运班列等“一站式”粮食多式联运服务产品。强化物流节点社会化服务功能,发展集中仓储、共同配送、仓配一体等物流新模式。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三)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

1.深化优质粮食工程建设成果。坚持扶优扶强,加大对优质粮油产品的扶持力度。以开展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粮食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粮食质量追溯体系提升行动、粮食机械装备提升行动、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提升行动、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行动“六大行动”为重点,打造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促进乡村振兴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2.着力提升粮油品牌影响力。按照品牌要素,突出我省“生态辽宁、多彩粮仓”多地域、多品种品牌特点,大力推进“名、特、优、新”发展战略,加快实现我省由粮食大省向品牌强省转变,由地域性品牌向全国性品牌发展。巩固“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成果,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粮油产品和品牌,精心打造“辽宁好粮油”特色品牌,创建品牌共享、资源共用、市场共存、合作共赢的发展新格局。通过多种途径,加大粮油品牌宣传,挖掘品牌文化和内涵,增强消费者对辽宁粮油品牌的认可度。

(四)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

1.加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粮食行业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力度强化粮食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提升职业素质、职业技能为核心,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技术革新能力、科技推广能力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2.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深入实施“科技兴粮”,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推进粮食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鼓励建设粮油加工装备研发生产机构基地,开展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攻关。加大对营养健康、质量安全、节粮减损、加工转化、“智慧粮食”等领域相关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3.促进粮油机械装备转型升级实施粮食加工转化机械装备产业提升行动,提高关键粮油机械及仪器设备制造水平和自主创新,提升粮食品质及质量安全快速检测设备的技术水平。引导粮食加工企业应用智能装备、智能软件等,提升粮食深加工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鼓励粮食加工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打造全产业链数字化流通平台,加强加工企业信息化与原料基地数字化结合,开展产业链数字化运营。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高度重视粮食加工产业发展,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把加快现代化粮食加工产业建设作为推进我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抓实抓好。加强与各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结合各地实际,研究落实促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项目建设、谋划项目储备,通过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切实推进我省粮食加工产业发展壮大。

(二)强化政策保障

各地要切实落实中央、省支持粮食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统筹优化资金安排,重点支持原粮基地、龙头企业培育、优质粮食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大政策资金投入,支持粮食产业发展。加大在政策帮扶、企业减负、信贷支持、用地用电、土地资产置换、落实减税降费等方面的政策落实。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密切联系和服务企业,强化产业统计监测,提升统计质量和服务水平,切实优化粮食加工营商环境。

(三)落实责任考核

按照国家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有关规定,压实地方政府责任,充分调动各级政府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极性、主动性,严肃监督考核,统筹规划、协同推进粮食加工产业发展。